好奇怪,最近没有吃油炸、也没碰肥肉,为什么体重还是在悄悄上涨呢?
那说不定是你们被貌似“健康”、“低油”的食物给骗了。
你一定想象不到,生活中那些看起来清爽健康,甚至自带“低油”“代餐”滤镜的美食,实则就是一个“油脂炸弹”。有些甚至吃一口,相当于“偷喝半口油”。
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,生活中“隐形油脂食物”的真面目,快来看看你都知道哪些。
01、调味酱料
很多人都会觉得沙拉是一份健康饮食,拌上沙拉酱,健康又美味,也不会有多少热量。
展开剩余85%但实际上,沙拉酱、蛋黄酱是典型的“油脂浓缩罐”:它的主要原料就是色拉油+蛋黄,每100克脂肪含量能飙到70%以上,相当于舀一勺酱,半口都是纯油。哪怕是标着“低脂”的沙拉酱,也可能会用糖和淀粉凑口感,热量没降多少,反而更容易长胖。
还有常见的花生酱,一勺花生酱的脂肪,就约等于半汤匙的炒菜油。
这些调味酱,之所以看不出油,是因为这些酱用了“乳化工艺”——油脂被均匀的分散在酱料里,肉眼看不出浮油,但实际上却全都是脂肪。
02、粗粮饼干
“粗粮饼干=健康”、“非油炸薯片=低卡”?
以粗粮为主要成分的粗粮饼干,确实是健康低脂,但为了保证口感,中和膳食纤维的粗糙感,厂家会加25%—30%的油,不然就会像啃树皮一样。
经专业测试后发现,每100克粗粮饼干约含33克脂肪,吃两片(约30克),就相当于吃进了近10克油,相当于一天炒菜油的40%。
就连“非油炸薯片”也别轻易相信:为了达到脆感,还是会在薯片表面喷一层油,部分产品脂肪含量比传统油炸薯片还高,吃一包和吃半包炸鸡没差多少。
03、果蔬脆片
果蔬干看起来很健康,“天然无添加”,但是你可能忽略了它们的“油脂属性”。
市售的果蔬脆片(比如香蕉片、秋葵干),大多用“真空油炸”技术:虽然没有用明火,但还是会吸油,每100克脂肪含量20%—30%。要知道,天然香蕉每100克才含0.3克的脂肪,炸成香蕉片之后,油脂直接翻了100倍。
还有坚果:杏仁、核桃,这些确实含优质脂肪,但架不住“密度高”——10颗杏仁(约10克)就有5克脂肪,相当于半勺油。如果是盐焗、蜂蜜味坚果,还会额外加糖,吃一把相当于多吃一顿饭的热量。
04、即食燕麦
大家肯定想不到,作为常见早餐的即食燕麦,油脂含量其实也很高。
纯燕麦,本身确实是低油的健康膳食,核心成分是完整燕麦粒,纤维粗、结构紧实。但这也造成纯燕麦需要煮10-15分钟才能食用。因为较为麻烦,所以只需简单冲泡的即食燕麦就被市场推出来。
而为了能够做到开水泡三分钟就可以饮用,就必须先通过预糊化工艺破坏燕麦的纤维结构——但预糊化后的燕麦容易结块、口感不好,所以就需要加油脂。
为了防止燕麦容易粉碎,延长保质期,即食燕麦通常也会添加油脂,再加上各类调味配料,如:坚果、水果干、巧克力碎等,导致即食燕麦的脂肪含量是纯生燕麦的12倍多。吃一碗即食燕麦,等于喝了半瓷勺的炒菜油。
05、肉松
肉松可能会给人一种,纯肉脱水的错觉。但实际上肉松制作的过程中,藏着许多“油猫腻”:
新鲜猪肉/鸡肉先煮烂,撕成丝之后,会用猪油或者精炼植物油,至少反复翻炒3-4次。某品牌肉松每100克脂肪含量达23克,比瘦猪肉(每100克含6.2克脂肪)高3倍多。吃一口肉松,相当于直接吃肥肉。
06、豆制品
豆制品本身是优质蛋白来源,普通豆腐和豆浆都是豆制品中的“低脂代表”。核心原因是它们的制作工艺未额外添加大量油脂,且天然脂肪含量低,能最大程度保留大豆的优质蛋白,同时避免油脂过量。
但像我们常见的腐竹、油豆皮,却是豆浆煮沸后表面凝结的脂肪层,相当于把豆浆里的脂肪全提炼出来。每100克干腐竹含21.7克脂肪、油豆皮含23克脂肪,比瘦猪肉(6.2克/100克)高3倍多。
避坑指南:3步躲开“隐形油脂”
知道了这些“伪装者”,平时怎么有效避开?今天教大家3个简单的方法,一看就会:
1、看配料表
配料表越靠前的成分,含量越高。遇到这三种成分排在前五位,需要合理控制食用量:
• 反式脂肪类:氢化植物油、起酥油、植物奶油、人造黄油;
• 高油类:精炼植物油、植脂末(奶精)、猪油;
• 高糖类:白砂糖、麦芽糖浆、果葡糖浆、结晶果糖。
比如选燕麦时,找“生燕麦片”“燕麦米”排在第一位;选蛋白棒时,找“乳清蛋白”排在前两位的。
2、看营养标签
重点看食品包装袋上,标注的“每100克脂肪含量”。每100克脂肪含量,超过15克的零食,超过30克的酱料,超过5克的主食,应该控制食用量,浅尝辄止。
3、换个吃法
有些高油脂的食品,并非是非吃不可。换个吃法,不仅更健康,还可以丰富口味。如:
• 拌沙拉:用“橄榄油+苹果醋+黑胡椒”替代沙拉酱,脂肪少一半,还解腻;
• 吃燕麦:选择纯燕麦,自己加拌料,如:新鲜蓝莓、奇亚籽,不加糖也好吃;
• 拌粥:用新鲜瘦肉沫、切碎的青菜替代肉松,少盐少糖更健康。
平常注重健康饮食的人,还是会体重增加、感到油腻,可能就是因为接触到了这些“隐形油”——这些藏在“健康滤镜”下的脂肪,比油炸食品更难察觉,甚至还更容易超标。
下次买东西前,花30秒看一眼配料表,就能少踩很多坑。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品尝美食时,也能“吃个明白”。每一次“看清成分”的选择,都是在为自己的健康“投票”,慢慢坚持,进而在美食与保持健康之间,找到舒适的平衡。
大家如果还有其他想要了解的饮食知识,欢迎积极留言,小万会逐一进行专业分享,用心呵护大家的每一餐!
发布于:北京市股升网配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